舌尖上的美食——年糕
文/邱凤阁(河北)
年糕,一个寓意吉祥的名字——年年高。这是儿时过年必备的食品。特别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,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几锅年糕。儿时常听奶奶说,灶王爷是一家之主,主管着一家老小的日常饮食和平安健康。每当节日改善生活时,奶奶总是虔诚地把第一碗饭放到灶王爷面前。奶奶说灶王爷还有一项重要任务,就是替玉皇大帝巡查人间,把一年来看到的人间善恶美丑记录下来。等到腊月二十三就去玉皇大帝那里汇报。人们怕灶王爷说坏话,就想了个办法,在腊月二十三这天,用年糕粘住灶王爷的嘴。于是就有了谚语:腊月二十三,灶王爷上天。在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。看,多么美好的期盼!
年糕也有南北之别。南方的年糕多用糯米,而北方却是用大黄米也就是黍子面制作的。黄米年糕制作起来也颇费周折。从选米,淘米,磨面,和面到从秋天就开始准备的晾晒枣子,泡枣,煮枣到上笼屉蒸熟,大约有十几道工序。那时忙碌了一年的大人们也像小孩子一样盼年、等年、备年货。过年的每一件事都做的极其认真,马虎不得。蒸年糕当然也不例外了。记得那时我们村子里只有一台碾子,一台磨。一百多户人家一进腊月就开始排队碾米,不分昼夜。生产队里的几头毛驴轮流上阵实行三班倒。大家最担心的就是赶上夜间碾米了,夜间困乏不说,还容易因视线不好抛洒米面,因为磨道里只有一盏马灯照明。
磨面简直是个占用人手的活,至少要用两个人,当然多了更好。大黄米要提前淘洗,但是,早了晚了都会影响碾米质量。所以,要时刻有一个人关注着前方碾米的进展情况,看时辰差不多轮到自己家了,便回家淘米。先把黄米倒进盛水的桶或缸中,然后再用大笊篱捞到竹篦子上控水,控好后倒进笸萝。淘过的米既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,刚刚好碾出的米才黏。碾米的过程也是相当累人,小毛驴蒙着眼睛在一圈一圈地拉磨,一个人要跟在驴屁股后面,时不时地把碾到石磨外面的面往上扫一下,同时还要观察米面的变化,不时地搓起一笸萁,交给在一边等候过筛的人。筛过后剩下的渣子再交给看磨的人。一大口袋米就这样一遍一遍地磨了筛,筛了磨,不厌其烦。小毛驴转了多少圈,看磨的人走了多少步,谁又能数的清呢?为了多出一点面粉,直到筛不出渣子才肯罢休。这时磨面的两个人像是忽生华发,连眉毛都白了。
有了面粉,接下来就是主妇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啦。先把秋天风干的枣挑拣一遍,剔除有虫眼的,清洗干净,上火蒸熟,凉凉。再烧一锅开水,稍稍冷却一下,大概七八十度左右,倒进盛有黄米面的琉璃盆里,用筷子搅拌均匀,不烫手时下手和面,和好稍微醒一下,开始制作年糕。随手在盆里抓起一小块面,两手团均匀拿几棵枣子按在上面,再在下面按个窝窝,称作黏窝窝;也可以在下面铺一层面上面放一层枣,再放一层面一层枣,层层叠叠,红黄相间,喜气洋洋。还可以把面团揉匀后在上面按个大一点的窝窝,像包包子一样再把几颗枣放到窝窝里包好。这样的年糕虽然看不到枣,但不会因放的时间久导致枣汁外流。因为磨面之前米是经过水的,面本身有几分潮,放久了易变质,所以,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米面都要一次蒸完。因此,家家户户都是一锅接一锅地蒸,热气腾腾的年糕摆放在院子里事先准备好的席子上,瞬间就冻成冰疙瘩,然后装进缸里,一直吃到年走远了,过完正月。
年糕的花样还有很多,主妇们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,抒发情感,把对未来的希望揉进年糕里。
从大黄米前世的颗粒归仓到粉身碎骨再经历浴火重生,直到百变为餐桌上的美食——年糕。她承载了劳动人民多少美好的期盼呀!
总编:张同辉
作者简介
邱凤阁,网名无名,出生于河北清河县,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,60后公务员。喜欢运动,旅游,美食。本人的哲学性格是叛逆,浪漫,爱幻想。一个长不大的老文青。
温馨提示
稿费发放办法及时间安排:
作品发稿一周(七日)之内所得赏金,一半为作者稿费,一半作为平台维护费(累计赞赏在五元及以下的不结算)。作品发表一周后,以红包形式发放稿费。
为了力推佳作精品,鼓励优秀作者,对于赞赏超过100元的,给予作者60%;超过300元的,给予作者80%。
我们需要的稿件:
一、所投稿件需是本人原创,尚未在其他平台发表。因稿件著作权引发的纠纷,由作者自行负担。
二、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。稿件内容不得含有违法或其他有碍社会和谐、国家安定的内容。不得侵犯他人名誉权、隐私权等合法权益,否则引发的法律责任由投稿人承担。
三、为提高稿件发布效果,平台编辑可能在忠于原创的基础上,对文章进行适当修改,如果您不同意修改,请在投稿邮件中注明。
四、鼓励文学创新,扶持文学新人。
五、体裁以诗歌、散文(含随笔、杂文、书评等)、短篇小说等作品为主。
六、投稿请附百字左右作者简介。
七、投稿前,请务必添加编辑微信,不然无法发放稿费红包。
微信:zhenqingrushi1966
邮箱:364702284@qq.com
《作家地带》编辑部
2017年11月7日